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科技为襄阳农业插上翅膀

    信息发布者:luceliu
    2017-02-15 15:07:43   转载

    【襄阳政府网消息】农业大市,襄阳当之无愧!农业一直是襄阳人的骄傲:2012年,襄阳粮食总产首次突破百亿斤大关,达到100.28亿斤,成为湖北省唯一的百亿斤粮食大市;4年来,襄阳粮食产量始终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并保持稳中有增态势,连年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称号。

      襄阳农业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除了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外,农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如何为襄阳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借‘五个一’东风,让襄阳农业再次腾飞。”市农科院院长冯鹏说,“十三五”期间,市农科院将积极对接省农科院,扎实开展“研百项、联百企、进千村、帮万户、育千人”行动,努力让襄阳农业在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的驱动下,走向新的辉煌。

      智慧之城孕育希望种子

      11月25日,农业部派专家莅临市农科院考察,拟在该院建设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襄阳分中心。近日,该项目的初步设计与投资概算获得湖北省农业厅批复,这标志着该项目即将启动建设。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襄阳分中心,是在市农科院建设的第1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院共争取到国家农作物品种区试站、国家小麦原原种扩繁基地、国家小麦育种创新基地、中国种子生命科学技术中心育种实验室、湖北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襄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平台建设项目6个,使全院科研平台数量达到17个,其中国家级平台14个、省级平台3个。

      这批“国”字号科研平台对增强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中等城市,为何能让14个“国”字号的科研平台落户于此?“打铁首先要自身硬!因为我们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有较强的品种选育及示范推广能力,这是得到国家和省农业科技部门‘关爱’的主要原因。”市农科院负责人自豪地介绍。

      市农科院的科研实力体现在哪里?翻看2016年的科研工作,让人备感振奋。

      水稻团队进入国家“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长江中下游北部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光温高效利用与水肥精确调控节本丰产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模式构建”项目协作组。

      小麦团队进入国家“七大作物育种”试点专项——“长江中下游冬麦区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培育”项目协作组。

      襄玉1317和鄂苦瓜2号两个品种通过湖北省审定;襄麦D31通过省专家组审定。

      市农科院科研科科长梅汉成介绍,2016年科研工作实现了四个突破:自育小麦品种首次推广示范面积突破5000亩;育成我省第一个夏玉米品种,打破了夏玉米全面依赖外来品种的局面;小麦单倍体育种取得第一个成果;专利技术取得零的突破。

      与此同时,市农科院科研体系建设得到了完善和丰富。全院已形成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料、蔬菜、果茶、芳香植物、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及生物技术等十大学科团队。

      农业发展关键在人才,科研发展的关键更是在人才,尤其是创新型科技人才。经过多年培养,市农科院形成了一支科研人才队伍。

      小麦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陈桥生,先后完成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出鄂麦15、鄂麦19、襄麦25、襄麦55和襄麦35等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研究制定湖北省和襄阳市地方标准5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农业部丰收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襄阳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研究成果累计推广3000余万亩,创造社会效益7亿多元。

      目前,该院十大学科带头人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不断增强,引领全院科研人员埋头攻关、刻苦钻研。10名学科带头人中,享受国务院津贴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省政府津贴专家5人,市政府津贴专家9人。

      对接市场助推成果转化

      这是一次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功范例!

      今年年初,市农科院运用市场手段,通过竞标谈判方式,以120万元的价格将襄麦35的生产经营权转让给武汉丰乐种业,创下了湖北省单个小麦品种转让的最高价格,充分体现了品种的应用价值。

      同时,市农科院主动与襄麦35转化企业武汉丰乐种业公司衔接,在襄州、枣阳、宜城、南漳、老河口各落实襄麦35试验示范面积1000亩,共计5000亩,开展襄麦35高产技术展示与示范,以示范样板,辐射带动品种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市农科院的主动担当得到了企业的由衷感激,提振了企业的信心,也为品种推广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如何将“联百企”工作扎实推进?

      据市农科院办公室主任余晓强介绍,该院目前已与11家农业企业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其中,与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湖北荆山锦茶业有限公司、湖北农家富种业有限公司、襄阳市沁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云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5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实施深度合作。

      湖北玉皇剑茶业有限公司是这种深度合作的直接受益者。

      据市农科院纪委书记、茶叶团队带头人张耀华介绍,该院茶叶团队与荆山锦、玉皇剑两家茶业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团队科研人员常年驻扎企业,把科研基地建在茶企,与企业联合开展茶树新品种选育、襄阳高香茶生产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新技术示范等工作。

      经过几年的发展,玉皇剑茶业公司产值由2010年的500万元发展到2016年的7500多万元,实现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文化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成为融合有机种植、茶产品加工、茶乡生态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龙头企业。

      该院为荆山锦公司开发的系列高香型“松针”茶投入市场,获得业内好评;为玉皇剑公司研制出的“襄阳红”系列红茶,打破了我市绿茶“一统江山”的局面。

      此外,市农科院油菜科研团队与农家富公司合作试验面积60亩,在油菜品种筛选、新技术试验示范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与畜牧龙头企业沁和公司开展了高效冬春饲料的种植与转化示范研究,解决该企业冬春饲料严重缺乏的困境。

      同时开展的新型合作模式还有:市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发团队与湖北云酷公司开展院企合作,由云酷公司提供科研经费,支持该院农产品加工研发团队开展大马士革玫瑰繁育、种植、精油提取等关键技术研究和生产技术服务。目前,双方正在合作开展玫瑰加工中试车间规划建设、制定生产工艺和生产标准等工作。

      实施成果转化,反哺育种科研。市农科院探索“院企”合作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了科研单位与企业的有效融合,以品种为载体,企业依托市场营销优势进行推广;科研人员依托科技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双方互利互惠,共赢发展。

      科技创新助力产业扶贫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题:3.5万亩土地,亩平增收1000元,总增收就是3500万元。

      这是市农科院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襄阳综合试验站站长蒋相国算的一笔账,简单却大气!

      襄州区是农业大区,花生种植一直是传统产业。近年来,针对襄州区花生产业关键技术需求,围绕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进村入户方案,市农科院油料团队积极探索以产业科技支撑引领精准扶贫新途径。

      研究集成推广花生机械化起垄种植新模式,花生起垄、播种、施肥、除草、盖膜等工序一次性完成,花生种、管、收实现了机械化和科技化的融合,大幅度提高了花生生产效率,亩平节本增效200元。

      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应用促进了花生生产水平的提高,示范区增产效果显著,经测产,春播花生单产达到1020斤,麦茬花生单产806斤,比传统种植花生增产300斤以上,亩平增收1000余元。

      2016年该项新品种、新技术辐射推广3.6万亩,仅科技应用为农民增加收入近4000万元。

      2016年11月,襄阳市政协副主席曾玉平率市政协代表团到襄州区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充分肯定了该院在科技支撑引领地方产业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绩,高度认可“科研单位+政府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互动对接、多方联动的科技扶贫模式,认为这种强农富民的有效措施值得推广。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市农科院以该院精准扶贫工作队为主体,强力推进“帮万户”专项工作。

      12月5日9时许,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七组村民胡春友扛着一捆塑料薄膜,来到屋后不远处的羊圈,用塑料薄膜将羊圈改造成简易温室。“眼下山里早晚气温低,羊圈要改造,不然,羊羔会被冻死。”胡春友说。

      胡春友的羊圈里共有122只羊。今年的寒流将至前夕,市农科院的畜牧兽医师蒋辉胜专门到他家,指导他做防护措施。

      蒋辉胜是市农科院驻堰塘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堰塘村有216户贫困户。今年春,蒋辉胜驻村后,发现该村有养殖传统,便编写印制了200多本《家禽饲养要点》发放给贫困户,他还定期将贫困户召集到村委会,对贫困户进行科学养殖培训。

      市农科院先后投资91000元,帮助堰塘村发展波尔山羊、山鸡、黑毛猪、经济林果、牧草等种植养殖项目,现已繁殖杂交一代小山羊300只,孵化山鸡苗4000多只,栽植桃树1000株、枇杷400株,发展牧草30亩,初步形成了堰塘村产业结构雏形。

      市农科院纪委书记张耀华兼任市农科院驻堰塘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据他介绍,工作队按照对象精准、项目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精准的总体要求,依靠科技大力实施产业扶贫,有效推进了保康县城关镇堰塘村整体脱贫进度。

      为充分利用堰塘村地理气候优势,市农科院蔬菜团队多次到堰塘村举办技术讲座,开展技术指导,并将高山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项目带到堰塘村,通过项目实施辐射带动堰塘村农民发展高山马铃薯产业,进一步优化堰塘村产业结构。

      该扶贫工作队还帮助堰塘村争取国家投资40万元,建设小型光伏发电站,建成后可实现年收入5万元;帮助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独树垭”商标,引导形成“合作社+农户+科技”的经济发展模式。

      截至目前,市农科院已在宜城、保康、樊城等8个县(市、区),14个乡镇,20余个行政村,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55场次,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4000余人次,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